缘起:球拍下的青春岁月
记得第一次握住乒乓球拍时,我才7岁。那时的训练馆没有空调,夏天练球时汗水能把整件T恤浸透。作为省队重点培养的苗子,每天6小时的基础训练雷打不动,正手攻球动作要重复上千次,直到手臂酸得抬不起来。
"乒乓球是1%的天赋加99%的汗水,但那1%往往决定你能走多远"——这是我教练常说的话
转折:伤病带来的职业拐点
2016年全运会前夕,我的右肩查出盂唇撕裂。医生拿着核磁片子说:"继续高强度训练,30岁可能就要换人工关节。"那天我在更衣室坐了很久,看着储物柜上贴着的世界杯参赛照片,第一次认真思考退役后的生活。
- 2017年:正式退役,转型青少年教练
- 2019年:考取国际级裁判资格
- 2022年:受邀担任世界杯解说嘉宾
新生:解说席上的别样视角
第一次坐在世界杯解说席时,我的手心全是汗。但当比赛开始,那些深植骨髓的技战术知识自然流淌出来。我能看出马龙在第三局故意放慢节奏调整呼吸,也能预判樊振东的杀手锏会出现在哪个关键分。观众留言说:"这个解说好像会读心术",其实那只是十年运动员生涯刻进DNA的本能。

传承:永不褪色的乒乓情怀
现在除了解说工作,我每周都会去社区教孩子们打球。有个左撇子小姑娘总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。体育精神的传递不一定要在赛场上,当我在解说中分析某个精妙战术时,或许正有某个孩子因此爱上乒乓球——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"夺冠"呢?